來源:六里投資報
睿郡資產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董承非,近日在一場券商年度投資策略會的圓桌對話中,圍繞2025年的投資機會,分享了最新觀點。
董承非從2003年畢業后進入興全基金,2007年開始擔任基金經理,管理公募近15年,是A股市場上長期業績拔尖的一批投資人;
目前,董承非在睿郡資產的私募產品已經運行了2年半時間。截至最新凈值披露日,其最早發行的一批產品,經歷了長期弱市后目前仍為正收益。
董承非也看好AI,但他的觀點是從多個側面來思考,給大家以新角度的思索。
董承非表示,中國的企業在“AI+”的領域更為擅長,這一領域也有更大的令其發揮的空間;
但從上游算力的軍備競爭,到下游的應用百花齊放之間,應警惕其間青黃不接的風險。
類比2000年代互聯網興起時,2001年到2003年這一時間段,雖在后驗視角來看是互聯網浪潮的起點,但在這一時間,科技股的投資整體來說是非常慘淡的;
究其原因,就在于青黃不接——軍備競賽偃旗息鼓,但下游應用卻沒有廣泛地鋪開。
董承非看好成長板塊,尤其是科技股,因為這是供給能夠創造需求的行業。
但從絕對收益角度來講,紅利類資產依然是2025年值得關注的方向;它可能沒有相對收益,但仍有絕對收益。
投資報(liulishidian)整理精選了董承非分享的精華內容如下:
警惕AI投資中間
青黃不接的風險
主持人:您如何理解這一輪中國股市行情背后的邏輯?以及,中期怎樣演繹這一段行情?投資者在2025年應該如何把握AI以及科技成長領域的投資機會?
董承非:關于AI這一塊,我還是蠻有興趣的,我想先就這一塊分享一下。
這些年,我自己對科技這一塊還是花費了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
大家知道,這幾年,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資本市場,主要反映的是一種大模型的軍備競賽,
國外是以英偉達為代表的算力公司,國內映射的也是這些算力芯片的公司。
但實際上,如果說風險的話,借鑒2000年代互聯網的發展,其實我稍微有點擔心。
我們現在也看到了,大模型是一個非常燒錢的活,
到現在這個時候,我感覺好像大模型慢慢在進行優勝劣汰,其實不需要那么多大模型,結果已經慢慢出來了。
所以我蠻擔心,就像在2001 年,互聯網泡沫第一次破裂的時候,
我們突然發現,軍備競賽存了太多的武器;當時,一時半會下游的應用也沒起來。
那一輪,其實長期來看,可能是20年互聯網浪潮的一個開始的階段。
但是,一直到2003年的那兩年,整個科技股其實不是太好,很慘烈。
這個過程也是洗牌的過程,是優勝劣汰的過程。
所以如果從風險來講,我有點擔心這一點,當然我不知道是在2025年還是2026年出現。
因為這個行業其實是有投資屬性,所有投資屬性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出現投資的拐點。
如果從機會來講,國內半導體芯片主要是靠映射。
但是,AI一旦泛化到“AI+”的階段,這方面要求的難度也沒那么高,這是國內這些公司所擅長的。
就應用這塊,我們也在密切關注。
現在To B的應用蠻多,每個垂類應用都在慢慢起來,但To B的應用它有它的局限性。
To C這塊,可能慢慢看到一些亮點,但大體量的我們還沒看到,所有投資人都在密切關注這一塊。
有可能,AI的投資翻一篇章,從上游算力競爭,往下游 AI 的應用和 AI 的泛化演進。
不確定的是,這中間有沒有可能有一個1-2年的青黃不接。
最好是能夠銜接起來,不過這中間風險也是有的。
如果真的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那么對所有投資人來說都會是一個考驗。
這是我想補充的、對這一方面的不成熟的想法。
A股是人民幣資產中
最好的風險資產
就憶東總提到的關于這輪行情的問題,如果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最主要的一個核心驅動力,還是來自市場經過將近三年的調整。
我們的A股市場,它的性價比體現出來了。
債券牛市已經多少年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破 2% 了,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在 2% 附近。
對于股票,我自己的一個定位是,A股的權益市場是人民幣資產里面最好的風險資產。
這里面有兩個定語,
一個是人民幣資產,
第二個是風險資產。
如果你想追求高一點的收益,你就必須要配置風險資產。
如果在風險資產中配置,無論是因為股息率,還是因為大的宏觀背景,政策轉向以及AI產業革命,權益資產在 2025 年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科技成長風格勝過紅利
但紅利資產仍有絕對收益
主持人:回到具體的投資機會,怎么把握2025年的投資主線?您最看好什么方向?
董承非:現在大家談牛市的比較多,我對這是不是牛市,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果硬要我說的話,我覺得明年可能是個平衡市。
我覺得,市場可能能給投資者帶來回報,但是也不用預期太高。
如果說從投資風格上來講,我自己覺得,紅利的這些資產,還是會有絕對收益。
特別對銀行理財子這些資金,
無風險收益對比股息率來講,特別是大家對經濟不那么擔心以后,對這些大錢還是有吸引力的。
紅利類的資產,過去幾年可以說是又有絕對收益又有相對收益,
但是明年,可能有絕對收益,但未必有相對收益。
如果從相對的角度來講,我可能會更看好成長一些。
拉長維度來看,我們做權益的長期需求點在哪?
很多傳統的需求慢慢趨于飽和、成熟,只有一個,就是科技行業,它能夠供給創造需求。
比如像半導體,在GPU出來之前,整個全球半導體銷售才 5000 億美金。
現在看,大家對英偉達一家公司的預期,就是明年能賺1000億美金,這是典型的供給創造需求。
我自己認為,科技這個風格、成長這個風格,可能在今后挺長的時間里,會在相對收益上好過紅利風格。
只是要提醒的是,科技它包含著大家對未來比較樂觀的預期。
科技股估值都很貴,在我看來,從PE的角度,好像都是40倍到無窮大。
這是因為,產業的發展不是線性的發展,每個人都在盲人摸象,摸科技的發展規律。
我覺得,科技里面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板塊劇烈的震蕩、調整。
整個大的浪潮在這,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可能突然發現,原來我們投的方向不對。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科技股下跌的空間也會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