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胡金華 上海報道
2025年開年,消費成為當前最火熱的詞。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升級政策頻出,在2025年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上,如何提振消費,成為國內眾多首席經濟學家最關心的話題。
“考慮到我國現在的城鎮化水平和農村土地制度等各種因素,未來一個時期我國農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消費增長潛力,我認為可以通過改革來推動居民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的持續提升,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更多農民變成市民,有助于促進消費生長。”1月4日,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在論壇上表示。
而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根本上來看,帶動消費市場還是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025年,需要加大提振消費的政策力度,在促進消費方面,要從提高居民收入方面著手,同時也可以通過提振資本市場表現來帶動消費增長。
如何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25年的九大重點任務,其中的第一件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消費目前對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越來越大,2024年1月到11月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約為55%,全年有可能會達到60%左右。由于居民整體收入增長放緩,房地產市場承受壓力,投資收益預期疲軟等壓力持續存在,2024年居民的消費支出增速是在放緩的,那么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很可能定在5%左右。要達到這個水平的增長,還是需要加快步伐來推進消費的增長。”連平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連平指出,不僅是全行業,從我國廣大的農村市場來看,最近三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有所放緩,2024年是6.6%,低于過去三年的7%的增速。那么,如何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呢?
連平表示:“宅基地市場化的流轉有助于大幅提升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作為土地要素的一種形式,宅基地應該與其他形式的土地一樣,既具有使用價值,也具有流通價值,應該可以成為持有人的資產。現行土地管理法規限制了居民土地流轉,主要是農村居民的土地流轉及其財產權的實現。據統計,目前農村宅基地廢棄控制的面積為760萬公頃,假設每年流入流動市場的閑置宅基地的面積為5%,未來二十年總體相當于釋放約15億平方米。。截至2024年12月中旬,過去一年一線城市土地供應占全部100個大中城市供應面積的比例是2.5%,二線城市占比約為29.8%,其他城市是67.7%。那么參考當前全國土地市場供應結構,綜合土地拍賣價格和城鄉土地折價來保守估算的話,宅基地進入市場轉換的價值可以達到1.3萬億元左右。宅基地市場化流轉,即宅基地一旦可以進入市場交易,作為土地要素及其在其之上建造的房屋都可以成為資產,可以交易并且用作抵押來獲得融資。可見,此舉可以使擁有宅基地的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投資和消費的能力會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助于促進消費加快增長。”
連平進一步指出,目前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占其他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比較低的,只有2.5%不到,絕對額占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1/10,因此未來是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未來要推進宅基地市場化流轉,必須切實解放思想,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的改革,在土地的確權、土地流轉的合法化、土地交易、金融支持等各方面都要形成突破。加快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改革,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民資格權和農民的財產權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了2025年提振消費四個路徑,一是加力擴為實施兩新政策,以更大力度的財政補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的以舊換新,擴大服務領域的開放創新;提振電信、醫療、養老等服務的消費,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來推動包括家具、裝潢、建材等相關商品的消費支出;實施提振消費的專項行動,包括提高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提高居民的養老金水平、困難居民的收入等。
對此,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也在論壇期間表示:“財政政策促消費的方式分為短期和長期,包括加大對特定群體的補助和支持;增發國債,探索中央層面成立房地產穩定基金;通過適當的財政補貼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發力,并擴圍至服務消費;進一步改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通過完善稅制、增加轉移支付、加快農村土地市場化流轉等方式,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對消費的支持力度。”
提升消費意愿是關鍵
此外,也有不少首席經濟學家提出短期拉動消費的措施。
“消費的提升需要有收入、有對未來穩定的預期,增加收入是促進消費的關鍵。近年來居民部門收入增速趨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漲幅從2021年的9458元下降至2023年的6669元,未來需要提高再分配中住戶部門份額。財政、貨幣政策應該向消費傾斜,首先應更多關注服務消費,如家政、老年人照護、托育等,進一步發揮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其次,提高住戶部門收入份額對消費的促進,如提高特定群體收入、補貼人群延伸至嬰幼兒、增加社保補貼等;最后充分發揮金融對消費的支持作用,創新消費金融產品,挖掘重點場景和客群潛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盛松成對此建議。
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曉曙則告訴本報記者,從2021年底到2024年11月份,居民儲蓄存款增加45%,但是消費者信心指數從2021年底的120下降到2024年11月的86,這里面出現相對的悖論是我國居民有錢但不花,背后是預防性儲蓄的問題。
“消費意愿不足,背后要做的事情是讓大家穩預期,讓大家愿意去花,要打消大家消費的顧慮,這樣才能釋放出消費的潛力。僅僅有消費意愿還不夠,還要有消費能力,所以要增加居民收入,當前當務之急是加緊發展民營經濟,包括開放一些領域,比如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向民營企業開放,還有營商環境的改善。”劉曉曙說。
在楊德龍看來,如果股市能夠發動一輪牛市,會直接刺激消費。
“在2024年9月24日之后,市場僅僅漲了不到一周的時間,整個國慶節期間高端消費大幅上漲,出國游很熱,大家賺到錢就愿意去消費,賺的錢容易花錢也容易。股市下跌,大家的錢縮水就不愿意消費,中國的消費想要有好的前景,就是把股市搞起來。經過了三年多的下跌,確實市場本身也存在產生一輪牛市的基礎,現在就是要靠政策發力,讓大家的信心能夠進一步回升,保持良好的開局,現在市場還是處于上行的區間,這時候一定要借勢把市場搞上去,產生一輪牛市是拉動消費最好的手段,也是破局的關鍵。”楊德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