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一年一度的春節檔迎來了新的“主角”。憑借著出彩的動畫效果和老少皆宜的劇情,《哪吒之魔童鬧海》成為今年春節檔的大贏家,而電影出品方光線傳媒賺得“盆滿缽滿”。
“橫空出世”的哪吒,不僅“攪翻”了東海,也在春節檔和資本市場引起了“巨浪”。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2月5日1時,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上映8天總票房破50億。這也意味著,僅僅上映兩部影片的《哪吒》系列,電影總票房突破100億,成中國影史首部票房破100億系列動畫電影。
作為哪吒2背后的資方,光線傳媒也獲益于這部電影的出色表現,不僅有望獲得近十億的利潤,也助推了公司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成功在春節后的首個交易日收獲20cm漲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眾投資者共享這場資本盛宴之際,買入光線傳媒超十年的阿里創投,卻“賣飛”了部分公司股票。
光線傳媒爆賺10億
哪吒2的爆火,讓光線傳媒“母憑子貴”。
上映僅八天,哪吒2便成功與同檔電影拉開差距,其中不乏如烏爾善的《封神2:戰火西岐》、王寶強和劉昊然主演的《唐探1900》等大制作。
同時,《哪吒2》一口氣打破十余項票房紀錄,包括拿下中國影史動畫片單日票房紀錄,中國影史春節檔動畫片單日票房紀錄等,甚至一度撐起了春節檔票房市場,在2024年電影行業趨勢大滑坡的背景下,如此成績頗為難得。
大賣的哪吒2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作為主投方的光線傳媒更是斬獲頗豐。東吳證券在其研報中預測,哪吒2預計最終票房將達到65-70億元,甚至進一步表示《哪吒2》有望給光線傳媒貢獻11-12億收入和8-10億利潤,并主要在一季度業績體現。
公開資料顯示,光線傳媒由王長田創立,公司的主營業務以影視項目的投資、制作、發行為主,目前已覆蓋電影、電視劇(網劇)、動漫、音樂、文學、藝人經紀、實景娛樂等領域。
對于哪吒2的成功,王長田似乎早就有所預料,此前更是在2024微博之夜上表示:“系列電影要超過第一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我可以自信地說,《哪吒2》是全方位超越了《哪吒1》”,目前來看王長田的這份自信得到了市場的印證。
哪吒2帶給光線傳媒的紅利不只體現在業績上,光線傳媒在二級市場上也迎來暴漲。根據同花順數據,光線傳媒開盤不久便成功封住20cm漲停,截至2月5日收盤,報11.44元/股,總市值達到335.6億。
此外,《哪吒》系列還將在相關衍生品方面,對光線傳媒貢獻增量業績。華泰證券表示,光線傳媒在動畫賽道優勢持續加強,積極拓展衍生品。《哪吒2》口碑和票房的成功顯示公司產品質量和工業化程度已達到較高水準,且已推出豐富衍生品,包括潮玩、手辦、卡牌等,與萬代南夢宮、卡游、杰森動漫、FunCrazy、泡泡瑪特等合作。
對此,光線傳媒已經規劃并陸續推出品類豐富、價格區間較廣的衍生產品,包括潮玩、手辦、雕像、卡牌、文具、食玩、徽章、立牌、出版物、毛絨產品、生活用品等,可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
阿里“賣飛”?
光線傳媒的這波暴漲中,最苦悶的莫過于“賣飛”的阿里創投。
2024年12月11日晚,光線傳媒公告,公司股東阿里創投于2024年12月5日至2024年12月10日通過集中競價累計減持公司1148.53萬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0.39%。
具體來看,12月5日、6日、10日,阿里創投分別減持了部分光線傳媒股份,減持價格在9.8元/股至9.96元/股,據此計算,僅這段時間內阿里創投的減持金額便高達1.14億左右。若對比光線傳媒最新的收盤價11.44元/股來算,也意味著阿里錯失了超千萬的獲益。
隨著這輪權益變動結束,阿里創投持有的光線傳媒股份為1.46億股,持股比例將降至4.99%,不再是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但仍能“分羹”光線傳媒的這輪暴漲。此前,阿里創投也曾表示,此次減持主要是基于自身安排,且其不排除在未來12個月內根據情況增加或繼續減少光線傳媒股份的可能。
早在10年前阿里便入股了光線傳媒。2015年,光線傳媒完成一輪金額為28億元的增發。其中,阿里創投認購約24億元,以光線傳媒此次非公開發行的價格為24.22元/股計算,阿里創投將獲得光線傳媒約8.78%的股份,成為光線傳媒第二大單一股東。
阿里入股光線傳媒后,開始促進旗下阿里影業與光線傳媒的戰略合作,這也進一步幫助光線傳媒成長。2015年5月,雙方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有權每年投資對方5部電影作品不低于5%的份額。同時,自協議生效之日起3年內,光線傳媒與阿里巴巴關聯公司阿里影業利用各自的優質資源相互合作共同制作或投資、發行5部電影作品等。
此后,阿里一直穩定持股光線傳媒股票,直至2019年9月,阿里創投首次披露其減持計劃,截至2020年3月24日,阿里創投合計減持光線傳媒股份5766.5萬股。
2021年1月,阿里創投再度披露減持計劃。到2021年3月5日,阿里創投合計減持光線傳媒2933.6萬股。減持后,其持股比例降至5.82%。此后,阿里創投在2023年4月進行了一輪減持,持股比例進一步降低。
需要說明的是,阿里減持光線傳媒并不完全意味著其不看好該公司,其背后似乎有著阿里變革的因素。此前在財報分析師會議上吳泳銘也直言,阿里巴巴將“更堅決地投入,更果斷地取舍”。
吳泳銘表示,集團最高優先級是讓電商和云計算兩大核心業務重燃增長動力,因此要對既有業務進行戰略優先級梳理,對核心業務保持長期專注力和高強度投入,對于非核心業務,將通過盡快盈利或其他多種資本化的方式,實現這些資產的價值。
王長田“圓夢”動畫產業
光線傳媒此輪行情,離不開王長田在動畫產業端的提前布局。
1988年,王長田從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后,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工作。1995年,他加入北京電視臺,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發現了娛樂節目在中國的巨大潛力。時間來到1998年,王長田決定辭職創業,成立了“光線電視策劃研究中心”,這是光線傳媒的前身。
2006年,面對行業危機,王長田帶領光線傳媒轉型,開拓地面活動和電影業務。2008年,光線傳媒發行的8部電影全部盈利,《畫皮》票房突破2億。2011年,光線傳媒成功登陸A股創業板,成為繼華誼兄弟、華策影視之后,第三家成功上市的影視傳媒公司。此時的王長田就盯上了動畫電影這塊彼時并不被看好的市場。
2013年,光線傳媒開始切入動畫業務,投資了近20家國內一流的動漫團隊,公司曾向《大魚海棠》的制作方彼岸天投資,并在2014年收購藍弧文化,提出打造“中國迪士尼”的目標。然而,2014年光線傳媒推出的《賽爾號大電影4:圣魔之戰》和《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票房均不及預期。
2015年,光線傳媒的動畫產業布局迎來轉折,在《大圣歸來》奪得9.54億票房后,資本市場再次看到了動畫產業的潛力。光線傳媒也順勢成立十月文化和彩條屋影業,后者由時任光線傳媒宣傳策劃經理的易巧創立。彩條屋簽約多位動畫導演并投資多家動畫公司,包括彼岸天和可可豆動畫。
此后,雖然光線傳媒出品的《大魚海棠》拿下5.75億票房,但2017年彩條屋的幾部作品票房失利,發展陷入低谷。直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超50億票房刷新中國動畫電影紀錄,帶動光線傳媒營收大漲。
此后,《姜子牙》和《深海》分別取得16億和9億票房,彩條屋地位逐漸穩固。2022年,光線傳媒成立光線動畫,專注于中國神話宇宙項目開發,并組建內部制作團隊,形成內外協同的動畫制作體系。
雖然2024年光線傳媒的《小倩》表現不佳,但《哪吒2》的成功無疑穩固了光線傳媒在中國動畫電影市場的頭部地位。
此外,據光線傳媒財報內容,動畫電影上方面,公司的《三國的星空》《去你的島》《大魚海棠2》《相思》《朔風》《西游記之大圣鬧天宮》《姜子牙2》《茶啊二中2》等項目在穩步推進,項目眾多的動畫電影為將為公司后續業績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