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財經年會2025:預測與戰略
《財經》年會2025:預測與戰略暨2024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于12月13日-12月15日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出席并演講。
白春禮在演講中談到了對未來產業的認識和思考。他表示,當前新一輪的產業革命應該說蓄勢待發,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力、驅動力也是越來越明顯,未來產業的重要性也是越來越重要。
他指出,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要孕育著一個全新的產業,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來重塑產業鏈和生態系統,是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是戰略競爭的制高點,也是我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未來產業一般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還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者說產業化的初期這樣一個新的方向,也是具有顯著的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這種前瞻性的新興產業。”他說。
未來產業從當前的發展需求以及發展規律來看,白春禮認為未來產業有以下幾個特征:
特征一:未來產業深度植根于前沿科技的發展與突破。最近幾年,從技術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周期越來越短,速度也越來越快,基礎科學對未來產業發展的驅動力也越來越強,尤其是突破性的科學進展產生的爆發力是巨大的。
特征二:未來產業展現出重塑未來的經濟發展的重大潛力。
他指出,未來產業目前還處于孕育期,從技術發展的邏輯上講,也展現出強大發展潛力,將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可以帶來新的產品和服務,激發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創造大量的新的市場新的需求。
他舉例稱,如果核聚變真的能夠成功,確實能夠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這是一個未來產業,得到很多人關注,它也會重塑未來經濟發展的重大潛力。
特征三:未來產業具有不確定性,并需要持續高強度投入。
白春禮表示,未來產業依賴于前沿科技的發展,而這些技術還往往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需要持續高強度地投入。
“比如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基礎理論最初源于神經科學和統計學的研究,但是在大模型達到臨界規模之前,技術路線也是有爭議的,三起三落。大模型建立之后加上新的算法,取得了重大突破。不管是人工智能還有量子計算,50個量子比特計算機特定問題的處理能力可以超過目前最強的超算,當然現在不只50個,可能更多才行。量子計算也是各國關注的制高點,全球大的國家都高度重視,競爭非常激烈。”他說。
特征四:未來產業是創新生態和學科融合發展中產生的。
白春禮指出,未來產業通常都是由多種技術和學科的交叉柔和發展,也是多個學科領域融合系統當中發展的,既需要自身領域的重大突破,也依賴于相關領域的科技進展和突破。這些生態系統包括科研機構、大學、風險投資者、政府支持等多個方面的結合,在整個生態系統演化當中發展出來。
此外,白春禮還談到我國發展未來產業面臨很多機遇:
首先,我們國家高度重視。
其次,我們具備了非常好的產業基礎,因為我們所有的產業門類都很強,唯一的一個國家各種工業門類(都齊全),研發支出占世界第二。
最后,我們具備了市場和人才規模的優勢,因為我國具有巨大的市場和多樣化的需求以及最全的產業鏈,我們也具有成果轉化為具有成本優勢的產品。
“中國人不管做什么產品都會降價,成本都會最低,都會有很強的競爭性。我們國家培養的科學技術領域的學生和工程師具有重要的規模優勢。”他說。
白春禮還提出了五點關于未來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強化未來產業總體性,進行前瞻性研究布局。夯實創新體系的基礎,技術研究、技術攻關方面要強化布局,強化非共識的前沿布局,構建起來高效、協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產業布局。
二,強化全球未來產業發展的監測與識別。未來產業到底哪些可能會發展,需要對未來產業發展態勢的監測,通過技術識別和技術預見識別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跟蹤重點領域、研判國際發展的進展和態勢。
三,要加強面向未來產業的基礎研究能力的建設。因為基礎研究是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的源頭,沒有基礎研究的長期儲備和雄厚積累,不能有新的領域,冒出來一個引領未來產業發展。要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高水平地開展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能夠積極地參與基礎研究,投資深入參與基礎研究,推動未來關鍵核心技術產業的突破。
四,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產學研發展體系。強化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構建高效靈活的產業鏈,促進不同產業間的融合。“同時要發展耐心資本,不能想今年投資、明年馬上見效益,對這種科技的投入還是應該有耐心資本,不僅僅是一點點天使投資,要完善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回報共享的機制,進一步加強金融對未來產業的機制保障。”他說。
五,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產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已經從一個研究領域變成一個賦能技術,尤其是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都授予與人工智能研究相關的領域的研究,這個領域的工作非常重要。
未來產業面臨的挑戰?白春禮指出,應該有前沿的突破,原始創新的突破,帶來新的東西。
第二,還是希望企業能夠更多地關注基礎研究。
他舉例,在國外開一個學術會議,十幾萬人的大會,其中有一半的參會者都是企業的人,他們來聽報告,看教授講完以后,一看就有應用,馬上說咱們是不是可以合作,將來共同申請專利,很積極主動。
“我們國內開中國化學會,基本企業很少來,只有設計一個展臺,給你兩萬塊錢租一個展臺,把設備展一下,企業才來,沒有多少人參加學術會議。我呼吁企業高度重視學術領域新的進展,加強產學研的合作,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要有實際的東西。”他說。
第三個挑戰,要有耐心資本。
白春禮指出,碰到很多企業界的同志說我們現在有錢,要房地產轉型,想投一個好的科研項目。我要說一個長期的未來產業,有不確定性的,現在處于孕育期的,它愿不愿意投?投資人說我今天投,我希望最多兩年、三年能夠上市,上市以后馬上撤出來。
“如果都是這么想,沒有耐心資本,這個產業的風險怎么能夠共擔?怎么能夠真正變成一個實際的產業呢?這也是問題。所以,需要產、學、研和政府幾個部門共同發力,才有可能把它做出來。”他說。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